比起喧嚣的景兴四年来,景兴五年这一年过的分外平静,就像经历了暴风雨的海面,乌云压顶,狂风怒号过后,雨过天晴,风平浪静。
不过也非没有引人注目之事,经过长达一年的勾心斗角,唇枪舌剑,几经波折,大秦和后周终于定盟于长安,时人皆称之为“长安之盟”。
不过因秦周两国一直以来尚算相安无事,所以盟约定的颇为保守公平,两国谁也没占多少便宜,拿后世的眼光的来看,到像是一个互助条约,但正因如此,也多浮于表面,看不出两国有多少诚意,更像是两国交好的一个见证罢了。
而南唐在此事上去落了后手,本来与大秦交往在先,此时却处境尴尬,彻底失了先手,但南唐承平已久,素以大唐正朔自居,开口求娶大秦长公主遭拒之后,许是觉着失了上国颜面,便再未遣使来秦,显是有了绝交之意。
这些**层面上的东西,对于民风粗放豪爽的秦人来说,处理起来还较为生涩,其中颇有些为后人所争议的地方,和前秦比起来,少了许多的强势,显得有些缩手缩脚。
但实际上,确也有许多原因束缚住了秦人手脚,除了大秦与西夏,金国征战多年,于外事之上,主战之声一直是朝堂上下的主流,和议少有人提起,即便是当年三十万大军西征,一败涂地,也不曾有人提议与西夏议和,反是朝堂上下,一片的欲与西夏人死战的声音,由此可见,秦人之勇武好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秦的国策。
这般下来,远交近攻之类的连横之策也就少有用武之地,所以,在处置外事上,便也显得僵硬了许多,或者也可以说,显得过于老实了。
再有,自平蜀之战后,大秦确也疲敝非常,正需休养生息,国策由外转内也就在情理之间了,自然不欲在边事上再起纷争,可以说,和后周定盟也是无奈之举,这般说来,在许多关节处忍让一些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事实上,大秦得了蜀地之后,国力倍增,而朝堂之上,随着像杨感,折木清这样的栋梁之臣渐渐褪色,老去,一个个接任者却渐渐崭露头角。
像新晋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便是其中佼佼者,李圃其人,世家子,素不以文章见长,性端方,多沉稳,处事练达,政风开化,为政其间,多有沿革,乃大秦霸业中奠基式的人物。
更别说在景兴五年这一年,年轻的大秦得胜伯,明威将军,羽林中郎将赵石赵柱国创立国武监,开始了漫长的军事鼎革之旅。。。。。。
可以这么说,秦地之兴盛,其始,既非汾水河畔,一战胜金兵十万,更非挥兵南向,平灭后蜀,而是真正开始于景兴五年,这看似平静的一年。
当然,此乃后话,这里提上几句,不须详述,而景兴五年还有两件事隐约为人所记,不是旁的,却是两桩婚事,而之所以两桩婚事会闹的沸沸扬扬,也是简单,只因这两桩婚事涉及的女子都非常人罢了。
一个便是前同门下平章事杨感的孙女杨倩儿,此女不但出身大族门阀,更素有才女之称,至于相貌,那更是没的说,说是世间绝色未免夸大,但据说也是秀美难言,而这等才貌俱佳,更兼有那般显赫的家世,想无声无息嫁出去,怎么可能。
要说此女虽有诸般好处,却也非没有一点的缺点,据闻,此女已然老大不小,双十年华已过,按照时人说法,那就是老姑娘了,到得如今才与人婚配,到让许多人有些疑惑。
但还是那句老话,知道内情的人不敢说,不知道的则是胡乱瞎说,都说此女最得杨老大人喜爱,须臾不愿放其离了身边,这才把婚事耽搁了下来,要说这历年求婚之人,能从长安,一直排到西北边塞的。
不过不管传闻如何,这才貌俱佳的杨氏女就要嫁人了,嫁的人家也不简单,乃是驸马都尉韩文魁的幼弟。
要问驸马都尉韩文魁是谁,那可是当今圣上的姐夫,文武双全,性情坚韧,深得当今圣上信重的一个人,若非此人娶了一位公主,不然的话,如今的位份绝对不会那般低法。
正经的皇亲国戚,可谓是门当户对,只是听闻那位新郎官身子有些弱,一年到有半年是与汤药为伍,其他的都没的说,瞧着就是一桩天作之合来的。
而婚事办的也很是盛大,又有皇后娘娘主婚,当即便传为一时之美谈,羡煞了多少长安男女。
但是那一天,早朝时候皇帝陛下无缘无故雷霆震怒,两位奏事的大臣被发配往了蜀中,许多重臣挨了斥责,就没多少人知道了,更没多少人将这个与这桩婚事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