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乃马秀英皇后所生长子,随心学大师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予以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帝位的接班人。</p>
朱标仁慈宽厚,对自己的手足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失误、缺点,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他的威信最高。</p>
可朱标时运不济、命运不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视察陕西天灾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谥“懿文太子”。</p>
朱元璋只好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朱元璋驾崩前,他又将相认邵武芹田朱兴茂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孙子朱允炆,哪曾想朱允炆书生气十足且温文尔雅,他继承了父亲的温和脾性。他既腼腆,又毫无治国理政经验;与他的前任太祖皇帝相比,既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也没有施政的能力。由于性格温顺加上偏受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则是实施自己的理想仁政,并实行一些重大变革,而恰是这些变革(主要是削弱藩王的权利)给他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允炆最后不知所终,成为明朝的历史之谜。</p>
此后,再也没人相认芹田的朱家,谁也不敢随意触碰太祖的隐私,怕是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话柄,而皆是等到临终末了之际,老皇帝才会象征性地把这相认芹田朱家的艰巨任务交给他将要即位的儿子。即使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也不会忘记这代代皇帝永远不变的临终遗愿。</p>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其实是明朝皇帝宠信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的结果。</p>
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地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大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还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在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的数目,把出使大明,当成瓦剌的发财行业,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p>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尤其瓦剌削减厉害。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极为恼恨。而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极力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曾在首辅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先皇差,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p>
可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明英宗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p>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济,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没有出征悻然回师,怕丢脸出糗,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能跟自己回趟家乡,岂不比衣锦还乡还更来得光宗耀祖、吐气扬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