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十七回化粮为粥饥肠满,以工代赈灾民安

饥民中一个老头说道“乡亲们,听老夫说两句话。这同福客栈如此好心,放下生意不做给我们熬粥,我们不能让人寒了心!我提议啊,咱们出几个人去帮帮忙,哪怕给人家扇扇风也好啊。”</p>

游荡到一起的灾民,往往原来也是同一个地方的父老乡亲。这老头说话好像颇有分量,人群很快稳住了。古代农村高度依赖自制,靠宗族、礼法、道德维持和谐和秩序。</p>

同乡人居住一起,风俗相同,语言相通,会有一种安全感。加上有人起头组织,人心也容易稳定了。</p>

很快,就达到了100人次的要求。得到白银100两,玉米*1,基础农业技能。这玉米*1不是一个,而是一袋。</p>

红薯于万历21年(1593年)的引入天朝,得到了认可,从李大嘴他娘带地瓜干就可以得知。但是玉米虽然传入了多年,但仍然没有普及。主要是在南方少量种植,“玉膏黍,一名玉膏粱,岭南少以为食”。在一些地区,它甚至仅被用作园艺作物,直到1643年才全国传开。然而没有改变明末饥荒的局面,直到康熙年间才成为一种主粮。</p>

(玉米本来是耐寒作物,后世东北种的比较多,然而此时北方却基本没有种植,原剧中后院出现大量玉米,作者认为是不合理的。)</p>

任务奖励确实远超救济的成本,不过远水救不了近火。在一些灾民的帮助下,后厨基本上就没有停下来,一直在熬粥。一天下来,店里的米面还有,但是柴火不够了。</p>

可以想见,之后两天灾民会更多,同福客栈必然救不过来。如果开始不施粥还好,如果原来给,后来不给,这灾民反而会产生怨恨。人性就是如此。</p>

吕轻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以工代赈”。</p>

晚上,这些灾民每人至少都吃上了一顿饭。虽然不多,但也是近些日子里吃得最好的一次了。众人到了灾民之中,迎面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感谢。</p>

吕轻侯又是说了一些场面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类的。而后话锋一转。</p>

“可惜本店乃是小本生意,平时一天最多也接待不上一百个客人。今天忙了一整天,店里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了。”</p>

“怎么办呐?”“岂不是又要——”灾民们议论纷纷。</p>

“大家先不要慌,就算有再多粮食,也是坐吃山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各位今天吃了饭,呃有了力气。明天开始,凡是壮年男子,不再免费施粥。”</p>

吕轻侯每说一句话,下边都有一轮。特别是有些壮年男子看着吕轻侯的小身板,跃跃欲试。</p>

又过了半个时辰,吕轻侯逐渐跟这些灾民说明了条件和规矩,主要内容就是:</p>

壮年男子需要劳动来换粮食。包括提供柴火,在客栈里帮忙,按照自己之前的职业来分工。什么都不会的还可以去挖坑,因为这么多人,有吃喝就有拉撒,不能随地大小便。</p>

由客栈提供必要的工具,根据工作情况,吕轻侯和武二郎会付若干文的报酬,之后凭借报酬来店里买吃的。如果收获多,挣得多,还可能有酒喝。这样有了威胁和激励,灾民就会活动起来从事生产了。</p>

镇外附近就有树林,易得的野果已经基本被搜刮净了,但还有一些野兔野鸡。西凉河这个月水流充足,古时没有现代破坏性的捕捞,只要去了总会有鱼鳖虾蟹。而对于灾民来说,田螺青蛙等也算是美味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嘛。</p>

这一天救济了多少灾民,吕轻侯也不清楚,于是打开系统。不看不知道,系统居然给了吕轻侯一个天大的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