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廿五回经书见大道,蜡烛藏小抄

整体来看,第一场考的最费脑力,第二场除了五经题,就不太需要多少思考和什么深刻的见识,第三场看似发挥空间较大,其实大家很难有什么出彩之处。吕轻侯虽然有一些想法,而且还提前预知历史的大势,但是也只能强行往正能量的方面写,稍微夹带私货而已。</p>

第三场考完是八月十七,此时第一场的试卷已经评阅得差不多了。吕轻侯提前交卷,试卷更是早已被阅卷官们传阅了一番。</p>

和后世文理分科类似,或者不分科也要选某几科作为主修的方向。古人也往往选某部分经书作为“主治”。其中五经题的阅卷则是分设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房,再挑选主治五经的官员担任阅卷官。</p>

若是考生的试卷不错,阅卷官会在卷子上写一‘荐’字,再推荐给同一房的阅卷官,一般有七人。若是一份卷子上有三个‘荐’字,便可呈交本房的房官,最后由房官做主送至副主考官,再有副主考看过之后,呈交主考官最后拍板。</p>

这样的制度增大了考官和考生串通的难度,也能够综合各位阅卷管的个人观点,避免某个官员过于偏颇。如果要达到自身毫无学识,一路靠各种手段作弊,直到在殿试上交白卷的程度,不知道需要打通多少关节。</p>

此时的主考官,正看着一份试卷,上边写着三个“高荐”,是荐之上的“强推”。每当有高荐的试卷,主考官都会特意认真观看,乃至重复阅读。</p>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p>

主考官看着副考官,说“山西府中,竟有此等文章。”当下提笔写了一个“中”字。如果之后的文章中没有什么意外,这试卷就应该是经魁无疑了。</p>

有好的试卷,自然也有不好的。其中不乏想要标新立异,形式上突破八股,内容上有违主旋律的诗文。还有的文不对题,有的记忆出错,有的平平无奇。</p>

放榜的时间一般在农历九月上旬,但主要区分出高下的,还是看第一场的文章。考生越到后边状态越差,阅卷官员连着看好多天,又何尝不是审美疲劳。后边二三场的卷子也往往不会太细看。要仔细从头到尾阅读所有试卷内容,基本上也不太可能。</p>

乡试正榜只录八十人,副榜若干,一共一百余人。这个名额,是每个省每次考试不一样的,大体上依照省份的规模来定,同时也有一定的照顾边疆的成分。相比于此时的江南地区,山西省的乡试竞争没有那么激烈。</p>

吕轻侯觉得自己中举的把握还是很大的,至于名次就说不定了。虽然心里没有一般的学子那样忐忑,但对于放榜还是非常期待。算一算,大概二十日之后放榜,而自己回一趟同福客栈再回来,可能就有十天的路程。</p>

看了看系统中,两间客栈的人气还都比较高,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就索性在大同府住下,这段时间不需要往返于考场,也就不必住在考场附近。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住宿的费用加起来比路费还要便宜一些。</p>

因为“民国以来,乃知衣、食、住三要素尚不足满人生之需要,行之不可不讲也。”后世火车票可能比住宿的费用还便宜,但是在古代,交通的费用更贵,住宿反而便宜。出远门乃是一种奢侈,好比现在出国旅游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