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明伟还无法接触到的高层博弈中,同样在酝酿着整编事宜。清帝国最大也是最强的两大民团湘军和淮军正是整编的重点对象。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淮军声势如日中天,曾国藩虽然病死,但是湘军宿将刘坤一崛起,成了名义上的湘军领袖,总督两江这块天下膏腴之地。可以说,清帝国要是操作不够优秀的话,很可能这时候就被推翻了。但是清廷的高层们虽然富国强兵做不到,玩**是真的登峰造极,一边许以高官厚禄,一边分化瓦解诸势力。</p>
淮军由于李鸿章尚在,所以清廷把二号人物刘铭传给整下去后,就不敢有太大动作,只是不断许以利益,要李鸿章裁撤基层的军人数量。湘军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先是与湘军关系密切的左宗棠因为西北边患而被调离内地,率军远征,和他一起去的还有湘军宿将刘锦堂,而湘军名将胡林冀病死军中,湘军几乎就去了一半。而湘军第一悍将鲍超老早就因为常年征战,身体百病丛生,整个人已经不能理事。可以说,湘军目前也就靠着刘坤一撑门面了,但刘坤一能力虽然很强,却并不是曾国藩时期的二号人物,他只是其中一个将领而已,所以他统领湘军,很多老将并不服他,清廷趁虚而入,分化瓦解,把湘军众将分封各地,至此,一度占据半壁江山,甚至有问鼎天下能力的湘军集团几乎土崩瓦解。</p>
李鸿章同样支持部队整编,因为保定军校已经深深烙上了淮军的印记,所以他并不担心李家的富贵保不住。经过和清廷的一番利益交换和相互妥协后,清帝国的陆军整编新鲜出炉:首先实行参考古制与西方军制,设立以镇(相当于师)为基本战略单位的军事集团。镇下设置协(相当于旅)、标(相当于团)、营、队(相当于连)、排、棚(相当于班)。并按照古制,天子六军,每镇约一万两千五百人,在直隶地区设置六镇的新军。由于此时清帝国国力虽然衰退,但终究没有经过历史上那近五十年的军阀混战,所以尚能支撑起较好的军事体系,每镇下设两步兵协,一个炮兵标,一个骑兵标,一个辎重营,两个工兵营。步兵协自不待言,这就是专门为了安置淮军将领的,炮兵他们虽然也有,但是还凑不够一个标,特别是这种战略级单位,就不能用劈山炮了,得上制式重炮才行。本来英法两国炮兵装备最好,但是这两国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从清帝国身上咬下块肉来,自然不肯做出增强对方实力的行为,所以李鸿章考虑一番后,还是找了普鲁士购买他们的步兵炮。</p>
最受李鸿章欣赏的无疑是克虏伯公司了,这家公司起步较晚,在这个时期还处于筚路蓝缕,创业艰难的时候,尤其是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一举打垮法国,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德军就没有那么迫切的军购需求了,这让此前拼命扩建工厂,增加产能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愁白了头。这时去欧洲访问,却碰了一鼻子的灰的李鸿章路过普鲁士,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隆重欢迎了李鸿章率领的代表团,这极大地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普鲁士在亚洲没什么殖民地,和清帝国几乎没有利益冲突的缘故。而普鲁士雄起于西欧后,接连把自己的邻居揍了一遍,这引起了英法的敌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普鲁士自然也愿意和清帝国走近。结果李鸿章一口气签了328门克虏伯大炮,当然条件是让普鲁士教官去清帝国教授如何使用,保定军校那满大街都是的普鲁士教官很多都是这么来的。这样的大生意一下子就赢得了克虏伯乃至整个普鲁士的友谊,两国此后几十年都走得很近。不过终究还是思维所限,其实328门克虏伯大炮,足够要求克虏伯在清帝国建立生产工厂了,但是在政局变化频繁的时期,也许李鸿章也有些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吧。</p>
保定军校培养出来的大批炮兵科学生,正好填补了新军中的空白,以旧淮军为骨架,保定军校生为补充,夹杂清廷往里塞的一堆八旗贵胄,崭新的北洋六镇就这样诞生了。这样李鸿章的富贵有了保障,清廷不用提心吊胆害怕李鸿章造反了,当然也有战略层面的考虑。荣禄多次把曹明伟在**和倭国局势上的见解翻译成他自己的看法,上表朝廷,对他很是看重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东北亚局势的变化。说到底,满清贵族是拿东北当他们龙兴之地的,不允许汉人去开荒,这就导致当地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满族人,万一和倭国在**打起来却没能挡住,那东北的满族人就首当其冲了。不管是出于民族感情,还是出于**考虑,皇帝都不能忽视这个威胁的存在。有了北洋六镇的新军后,皇帝多少就有点安全感了。要知道关内的战马和骑兵终究没有关外的好,北洋六镇的骑兵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蒙古人和满族人,为了不把战火烧到自己家,这些人在**肯定会拼命的。</p>
清廷在直隶组建北洋六镇,同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部队整编。而为了向李鸿章示好,亦或者说是削弱李鸿章对淮军的影响,当然这其中也可能有李鸿章自己的运作,从保定军校的毕业的李经述成为了第一个独自统领一镇的将军。不过李经述不是在直隶,而是被扔到了徐州,跟着他一起去的,还有正白旗的裕禄,以及李鸿章特地给自己儿子派的帮手:聂士成。他们将以徐州为中心,建立起一个新镇。</p>
裕禄和聂士成各自领一个协,炮兵标由同样刚刚毕业的铁良统帅,骑兵标则是由著名的僧格林沁的儿子伯彦讷谟祜统帅。僧格林沁也是清末的传奇人物,他虽然是贵族出身,但是家道中落,不得不给其他贵族放羊讨生活,但是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没有留下儿子就死了,研究了一番家族谱系后,还在放羊的僧格林沁就这样成了新郡王。幼年的困苦极大的磨砺了他的精神,成为郡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蒙古王公一样纵情声色,依然在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一路征战杀伐,成为一代名将。当他战死在与捻军的战斗中后,皇帝哀怜他的忠诚,所以很重视伯彦讷谟祜。</p>
而一直是保定军校的传奇人物的曹明伟,则被扔回了海州老家。李鸿章倒是没亏待他,给他争取了一个混成协的编制,不然就海州这个穷地方,不单独设兵都行,直接让李经述那个镇一块儿管着就行。本来李鸿章的打算其实是让曹明伟直接给李经述当个类似参谋长的角色,在李经述身边帮他,作为日后接班的老底子培养。但是曹明伟给了李鸿章两份企划书后,李鸿章思量再三,还是选择把曹明伟散养在李经述身边,作为李经述日后的臂助,所以给了一个混成协的编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