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曹明伟倒是没有料到伊藤薄文还是很硬气的,至少目前来说没有派人来接触,实际上派人来也没用,曹明伟本来就没打算留他们。倭国相对封闭的环境孕育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这对曹明伟来说是很不好的,所以他才用分田的方式,让倭国底层的百姓站起来,自己去摧毁倭国的上层建筑,这种自下而上的动乱破坏力往往是最恐怖的,对文化本身更是灭绝性的影响,曹明伟就是要利用这种破坏,来为华夏文明论腾地方,让所有倭国贫民都信奉华夏文明,这样同化才能彻底,而不是像沙俄和奥斯曼那样吃成一个虚胖的帝国,一旦开始拼内功,自己内部就四处起火。</p>
实际上倭国贫民自己已经开始动手在各地清理武士老爷们,甚至有人直接跑来求齐皇陛下去侵略他们的。不过萨摩的小黑炭们就不是那么好摆平了,倒幕战争获利最大的就是长州藩和萨摩藩,两大强藩几乎把持了倭国陆军和海军,瓦尔泽德率领的德军虽然在九州岛获得了登陆点,但是迟迟无法深入内陆。萨摩小黑炭知道正面进攻不是对手,所以都退到了山林里等待袭击德军的补给线。沙俄的军人就没那么矫情了,反正他们本来就不拿灰色牲口当回事,直接驱赶他们去四国岛砍人就行,搅得四国岛一片腥风血雨,唯独曹明伟这边风景独好,倭国老百姓又不傻,当然知道该选谁。</p>
瓦尔泽德和沙俄的将领倒不是瞎子,看不到曹明伟玩均田,但他们和曹明伟不同,说到底只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这种涉及战后具体利益分配的事情,可不是他们能拍板子决定的。否则就算为自己的皇帝开疆拓土,这些人事后也肯定吃不了兜着走。</p>
好在曹明伟还是挺守承诺的,逐步把本州岛各地均田后,并没有对北海道、四国岛和九州岛伸手,而是开始鼓励民间相互检举揭发,把天皇余孽统统挖出来,就连明治天皇和伊藤薄文都被人五花大绑,从信浓的山里拖了出来。曹明伟看着被绑的跟粽子一样的两人,也是有点唏嘘的,毕竟历史上他们可是联手葬送了华夏一个甲子的国运,所以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很体面的死法:贫民公审。在刻意的引导下,被压抑了几百年的仇恨的倭国贫民的把怒火都撒到了两人身上,伊藤薄文和明治天皇直接被倭国贫民打成了肉泥。</p>
摧毁了倭国旧秩序后,曹明伟就把刘铭传从台湾拎了过来,并把王士珍配给他当助手,负责在本州岛整编出新军来,当然矿山港口什么的就不给倭国贫民留了,那是国内士绅的蛋糕。</p>
雄赳赳气昂昂的回到国内,曹明伟也开始了国内的整顿工作,首先就是军队的整编,八旗绿营这种直接扔**堆里,工厂保安队转为国民自卫队,归由地方士绅选举出的地方**管辖,战时配合帝国主力军队作战。正规军也得整编,就天朝这个体量,陆军是绝对不能少的,不过曹明伟和士绅联盟接下来的重点是大航海,所以陆军又得有所忍耐,而且原本的编制经过实战检验也确实有些问题,所以曹明伟干脆就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革了。镇改师,协改旅,标改团。一个师下辖两旅六团并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辎重团,北方的师额外下辖一个骑兵团。一个旅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一个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一个工兵连,一个辎重连。一个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一个火器连,一个工兵班,一个辎重班。如此一来,一个师的兵力就膨胀到了一万八千多人,全国共编制三十个野战师五十四万可以投入于进攻的力量。另外再配属四十个骨干团,一旦有需要,就以骨干团为框架,抽调预备役填充进去,再组建四十个师的部队投入战斗。</p>
海军的造舰计划倒是相对顺利,有了威海之战和旅顺之战打底,英法舰队都畏惧沿海庞大的鱼雷艇群,不敢派小股部队袭扰,而调集主力又牵扯太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调度的。所以后续的四批曾国藩级巡洋舰下水后,已经膨胀到72艘的曾国藩级巡洋舰就开始如同当初的鱼雷艇一样蔓延在大海上。不过曾国藩级巡洋舰也不需要太多,曹明伟现在给他们的定位就是保护航运而不是海上决战,他们保护着成群结队下南洋挖鸟粪的士绅船队,往来穿梭于各大航道上,甚至时不时客串一下海盗,袭扰欧洲各国商船,惹得一种欧洲殖民者敢怒不敢言。</p>
至于政务,曹明伟其实是很少插手的,他只是负责列提纲,具体怎么处理还是交给李鸿章所率领的内阁,反正士绅们最喜欢这个了。只是在**和倭国玩了均田以后,国内士绅还是有些恐惧,害怕曹明伟也跟他们玩这个,好在曹明伟只是废除了卖身契等制度,允许百姓自由流动。不过人地矛盾是必须要解决的,不说别的,就冲河南人给他起兵时凑了三分之一的大军,他也得帮河南人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帝国出面组织移民。</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很多人说天朝的老百姓总是有恋家情结,故土难移,但这种说法其实很片面,故土难移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出去了会怎么样,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好处,天朝老百姓还是很乐意往外跑的,否则明清两代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禁海了,因为老百姓都知道海外贸易能赚钱啊。现在曹明伟就把满清柳条戍边的东北拿出来,给河南、直隶、山东等地的老百姓分地,让他们去东北跑马圈地当地主老财去。</p>
当地士绅们对这种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毕竟当初他们家里也是有子侄从军,见识过贫民为了地能有多恐怖的,但是他们自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就像士绅手里有一千亩地,有十户人家租他家的地,每户租一百亩,这十户人家都能家境殷实。现在这十户人家经过繁衍生息,有了二十户人家租地,每户五十亩,这二十户人家都能过得不错。这二十户人家经过繁衍生息,有了五十户人家租地,每户二十亩,那这五十户人家可能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这五十户人家又繁衍出了两百户人家,每户人家才五亩地,这两百户都得在贫困线上挣扎了。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十户人家繁衍出来两百户人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土地就那么多,佃户也好,士绅也好,他们都没办法去扭转这个趋势,总不能去把那190户都杀了吧?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王朝初期,经过战乱后人口锐减,却很快就能迎来盛世的原因,毕竟每家都有一百亩地啊,经过一两百年,每家可能就剩五亩地了,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造反,然后再人口锐减,周而复始。须知这还是不考虑土地兼并等上层建筑的情况,否则情况还要更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