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没有苛待王府家眷,途中还是有女眷晕倒。哭闹装死毫无用处,被救醒,仍要跟着队伍继续走。连往日里颇受谷王宠爱,几乎要同王妃分庭抗礼的侧妃也是一样。</p>
朱穗一家被押往京师,南京城里的朱高炽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南下。</p>
乍一看,平王改封算不得大事。</p>
洪武帝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北疆西南的不在少数,中途改封者不下五人。</p>
定国安邦,戍边守土,保朱氏江山,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p>
不能承担重责,或是做得太好,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都能成为朱元璋调动儿子工作的理由。至于儿子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能适应当地气候,基本不在洪武帝的考虑范围之内,或是所占的比例相当小。</p>
反正老子的儿子多,这个不行,再换一个就是。</p>
亲儿子不行,还有干儿子。</p>
总之,坑挖了,就不会缺萝卜。</p>
历史上,永乐迁都之前,北平基本和繁华不沾边,与蛮荒之地没多大区别。西南各府州县更是如此。</p>
凭空一声炸雷,出现孟清和这个变数,北平大宁宣府等地才逐渐繁荣起来。紧邻老挝安南等番邦的广西云南诸州府也有了起色。</p>
天子将平王从山东改封西南,或许是朝廷想要搞西南大开发,继广西云南之后,发展一下普安州等地的商业和农业,顺带锻炼一个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一件好事。</p>
但是,平王改封的旨意是同谷王被废,曹国公被夺爵的圣旨一同下达,其中深意就值得推敲了。</p>
莫非皇帝不是要锻炼儿子,而是平王无故犯了事,被谪去西南劳动-改造?</p>
结合汉王赵王被召回京,有人猜测,天子是要立皇太子,恐怕还要废长立幼。</p>
今上登基以来,一直未立皇太子,朝臣的上疏都被打了回去。这一次,莫非是要定下来了?所以才把平王远远的打发到西南,把汉王和赵王召回南京。</p>
“天子属意的是汉王还是赵王?”</p>
“平王未犯大错,圣上怎可如此!”</p>
“平王仁孝贤德,宽厚待人。汉王赵王行布衣事,好武轻文,可为良将,难承国之重任!”</p>
“古之贤君,当亲贤臣远小人。汉王赵王不辨忠奸,甘与狡诈之徒为友,不及平王万分!”</p>
“以武安邦,以文治国!今上好武,若立汉王,穷兵黩武,又有小人在侧,恐非国朝之福!”</p>
“废长立幼非国之福,必生祸端!”</p>
“立皇太子乃关乎国本之事,我等必要上疏直谏天子!”</p>
“对,此言甚是!”</p>
由国子监生擢为礼科给事中的王给谏提议,上疏天子,入朝直谏。</p>
“好!”</p>
“此议甚好!”</p>
在一句接一句的豪言之下,众人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p>
没资格参与这等“盛事”,只能冷眼旁观的礼科书吏暗暗在心里嘀咕,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又要摸老虎屁-股,找死去了。</p>
怎么也不打听打听,为何六科给事中隔三差五就要换一茬,像割麦子似的。</p>
连他这个不入流的书吏都清楚,皇朝立储非同小可,六部天官,五军都督府都是小心再小心,轻易不沾一点。</p>
依今上的脾气,谁敢在这件事上明着和他唱反调,绝不会有好下场。</p>
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赵给谏,有从龙之功,不也是因为误判形势,被天子扔到贵州大山去教书育人了?</p>
眼前这几位热血冲头的,去贵州恐怕都没份,到安南住几年倒有极大可能。搞不好,命都要丢在那里。</p>
书吏微微眯眼,王给谏初来乍到,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和本事,煽-动众人同他一起上疏?</p>
这事背后一定有问题。而且,话里话外的“小人”“奸佞”,只要听过京城传言的人都能猜出,被他抨击痛斥的是哪位。</p>
书吏尽量放轻脚步,悄无声息的退出值房,走到廊檐下,挥手召来另一个刚进礼科不久的小吏,道:“有事吩咐你,且附耳过来。”</p>
小吏不敢轻慢,认真记下书吏说的每个字,慎重点头,“您放心,小的一定把话带到。”</p>
“这件事办成,就跟着我做事吧。”</p>
“是!”小吏大喜,别看上头的言官老爷们威风八面,顶着天子不杀言官的金钟罩各种蹦跶,各种找揍,六科之中,真正盘根错节不容小觑的,却是这些经年的书吏。</p>
让他递消息这位,虽然入职不到三载,却因童生出身颇受赏识。即使受身份所限,不能再向前一步,未来的前途也会相当光明。</p>
如果不是他额角有伤疤,破了相,退了亲,另娶寡妇为妻,科举封官应也不是难事。</p>
小吏咂咂嘴,想不明白,这位何时同兴宁伯搭上了关系,怎么偏偏要给兴宁伯传话,还不许自己道出身份。</p>
越想越不解,干脆将诸多念头抛在脑后,先把事情办好再说。</p>
此时,孟清和仍赖在应天府衙,不管府尹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硬是不肯离开.</p>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应天府尹当真很想下令衙役,把伯爷架起来,直接丢出去。</p>
案子都结了,死赖着不走是想干嘛?</p>
天子早已下达旨意,诏令上写得清清楚楚,内容就贴在城门前,金口玉言,号召全民少读佛经,多读大诰。</p>
更下令,民为国本,服田力稼轩,尊祭祖宗,奉养父母才会正道。</p>
寺庙坐食于民,何补国家。严禁僧会司度民为僧,年满四十主动披剃男子,严核其家。</p>
独丁者,有高堂父母需奉养者,妻子无助,幼子嗷嗷待哺者,均不给度牒,并罚劳役。若有男丁私下披剃,骗取度牒,旁人可告发,家人可抓回。涉事者一概问罪。</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锦衣卫奉中旨查天下寺庙,有犯罪,私逃徭役军役,欠有债务的僧人,不管出家几年,一律详查。</p>
查证属实,不抓人也不动刑,只将实情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城门和寺庙院墙外,请卫军和民户看守。</p>
如果百姓不识字,还有小吏在一旁大声宣讲。</p>
没听清楚?好,多讲几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