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环境,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明代吕坤在《时政录》中讽刺“岁考搭棚、饼果、花红、纸笔,何者非民脂民膏;科年酒席、彩乐、夫马、盘缠,一切皆荣名荣利。”有住处,有还算可以的饭吃,已经是很多百姓求之不得的了。</p>
吕轻侯一坐下来,就想到了后世高考,虽然比较严苛,上厕所受限,但是起码环境不错。中午晚上还能回家。吕轻侯暂时忍耐一下这连后院都不如的条件,准备答题。</p>
拿到试卷之后,吕轻侯先是检查了一遍,确定并无差错,便开始细看考题。首场一共九题。其中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外加两首应试诗。题量不算多,也不算少。科举中,这第一场最为重要。一般而言,四书题在前,而五经题在后,大多都是以四书题来取人,再以五经题排序。将正卷的白纸收好,吕轻侯开始做题。</p>
总的来说,考试刚入场的时候,是思维最清晰的,且这一场考三天,三天都得在里面熬着,那肯定是越到最后,状态越差。因而,吕轻侯从一开始,便打算趁着刚开考脑子最清晰的时候,用最快的时间做题。</p>
有之前吕秀才记忆中的经验,再加上自己脑海中四书倒背如流,决定先做这应试诗。</p>
考试时所作的诗,统一叫“试帖诗”,在省内的,又叫省试诗。总而言之,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p>
格律规定,吕秀才之前都记得,但是发挥创作方面则比较困难。吕轻侯也犯了难,自己之前背过的基本是都是唐诗宋词,现在要“抄”的话也只有清朝的律诗可以抄,问题是自己好像没有背过,甚至没听过清朝有什么好诗。</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吕轻侯印象最深的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这是当时课堂上讲清朝大兴文字狱,连诗词都不放过。认为这句诗讽刺清朝的风气和政策。此外还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不过这是说当朝没有人才,万马齐喑。总的来说都完全不适合在科举上用。</p>
吕轻侯暂时跳过这部分,回到四书题。首先就是一道《论语》题。</p>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p>
意思是,“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执着钻研这些小技艺,恐怕会妨碍从事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p>
朱熹注释,“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很明显是古人职业歧视的表现,直到晚清,都轻视这些“奇技**巧”。</p>
吕轻侯虽然完全不同意,但是有脑海中的书籍,这部分就按照古人的思维和观点来写,也并不难,措辞文雅,书写工整,文不加点,一蹴而就。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仍然有“可观者”,另一方面又“不为”。那就是要先有一个“大道”,仁义之道,修心养气。而后琴棋书画、星相占卜就可以触类旁通。</p>
答完四书五经题,吕轻侯深感明朝科举对人思想的束缚。</p>
吕轻侯思维是很快的,但是用毛笔书写就比较慢。此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了。还剩下一天时间用于作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