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处客栈住下,名为“招贤客舍”。吕轻侯开了许久的客栈,还是第一次住别人家的客栈。平阳府也是一个大城市,吕轻侯所住的客栈也不小,分为普通房间和上房。吕轻侯要了一间上房,上一些好菜,也观察学习这里客栈的开法。</p>
虽然是上房,但是相比于七侠镇的同福客栈的房间,并没有好多少,被子还有些干硬。吕轻侯修炼了一夜,次日起来喝了点粥,就要出发。</p>
“这位兄台可是要去太原府赶考?”一个身着襕衫,头顶发髻儒巾的书生问。</p>
“正是,不知——?”吕轻侯有些诧异。</p>
“在下吕凤呜,也要去太原府赶考,如果方便,可否与兄台共乘一车?”</p>
“竟是本家,在下吕轻侯。既然顺路,便一同前往吧。”</p>
赶考时搭“公交”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坐船、坐车时往往多人同乘。途中还可以相互交流、考校。</p>
这吕凤鸣虽然是陌生人,但作为一个秀才,还是可以相信的。如果是一个大汉要来一起搭车,吕轻侯倒要考虑考虑。</p>
乘马车到大同府,路费大概要三两银子。吕秀才之前赶考,无论如何欠不下三百两银子,可能还是小时候过惯了知府家的生活,有一些过度消费的因素。</p>
“不瞒兄台,在下手头拮据,愿出一两银子共摊路费,还望不要嫌弃。若是他日中举,必然不忘今日之恩也。”上了车,吕凤鸣开口提起了钱的事情。</p>
明朝秀才每个月能得到官府下发一两银子,作为“廪膳费”。如果是穷苦人家的秀才,一两银子确实是不小的费用了。对于现在的吕轻侯来说,却只是九牛一毛。</p>
吕轻侯心里笑了笑,说“所谓‘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这一两就先免了吧,待中举之后,也不求偿还,只希望到时候还能保持清廉,即可偿还今日之恩。”</p>
如果平分的话,每人大概一两半,吕凤鸣只需要多交半两。吕凤鸣既然开口提出只出一两,就说明自己确实很困难。同时又不好意思白搭车,还是尽己所能出了一两。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又穷又要面子的秀才。吕轻侯接收了之前吕秀才的记忆和一些思想,通过这三言两语,就基本明白了这吕凤鸣的为人和心理。</p>
“兄台大才!在下受教了。以兄台之姿,何愁举人不中哉?”</p>
注:吕凤呜,籍贯山西河漳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举人。调雄川。历史上确有其人,这里移花接木。本书中认真起名的人,基本上都会有些用处。数字等起名或者没名的人,一般是临时龙套。以便读者记忆和区分。</p>